設計,一向充滿創意,有時候設計者突發奇想的點子,除了令人們對其作品感到讚歎外,更可便利人們的生活,為生活增加些許趣味。當設計者在大膽創新的作品中加入具香港本地特色的元素,更引起港人共鳴,令人反思到原來我們不知不覺間在生活中制定了框架,若我們打破這些框架,會發現到,其實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很創新。■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實習記者 張美婷、攝:張岳悅
由香港設計中心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主辦的「Confluence.20+」香港站展覽日前正式開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致開幕詞時表示:「在米蘭首站十三天的展覽吸引了九萬五千人次參觀,更獲提名為今年米蘭設計周五十項最佳展覽之一,可見香港設計師的實力獲得國際認同。再過幾個星期便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大日子。在這個時候邀請香港二十個來自不同界別的設計單位,展出他們各具特色的作品,藉以展示香港設計的活力和成就,別具意義。」他同時希望透過是次設計展讓更多市民接觸到香港本地設計師的作品,展現香港對藝術、文化方面的貢獻。
是次展覽囊括了20個活躍於本地的香港及國際設計單位參與,包括本地設計師劉小康(Freeman)、羅發禮(James)、盧聲前、黃炳培(又一山人、Stanley)、張智強(Gary)、吳燕玲(Elaine)等,部分參展作品於米蘭首站展出時已獲得國際設計界的讚許。而是次的香港站展出,設計師們更特別在展品上加入大量具香港本地特色的元素,例如籠屋、麻雀、紅白藍膠袋等,讓觀眾對展品更有共鳴,這完完全全是屬於港人的展覽。展覽由即日起至6月28日,在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免費開放給公眾觀賞,讓參觀者感受到設計師們匠心獨運的視野。
設計突顯本地特色
從米蘭回到香港主場,展覽中突顯本地特色的設計作品愈加豐富。策展人周婉美(Amy)表示,是次香港站設計展與首站的內容有一點分別,她指,每一場設計展也會因應場地大小、當地文化和特色等而注入新元素,更會邀請設計師對其展品重新創作,令作品在各地展出時能更配合當地文化,也使展品更具獨特性。而Amy在是次展覽場地的設計中更別出心裁,加入大量有直線線條的拱門,這也是香港人在過去常見的建築特徵,增加場地氣氛之餘,也更有香港味道。
為了是次設計展,各設計師同樣花盡心思、積極投入。設計師劉小康將原本的大師書法轉為香港的街頭書法字體,海報作品發揮漢字結構和諧之美的同時,更蘊藏豐富而深刻的文化意涵。他還以「打麻雀」為媒介象徵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四地的緊密聯繫,他說:「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設計師,在本土文化感染下成長,不可能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喜歡打麻雀,自然從中有感而發。書法設計我選擇『粥粉麵飯』、『招財進寶』這樣的常見詞語,還有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黑白電視的粵語長片、百家姓和當舖招牌,總體都是來源於日常生活的趣味。」
而建築師羅發禮更重新設計作品Alpod。James表示,Alpod是嶄新的流動住屋概念,能配合當代都市人流動多變的生活模式,他在是次展覽的Alpod作品中更加入了港式燒味、籠屋、理髮舖等具香港特色的模型,令原本時尚簡潔的Alpod獨立屋,搖身變成為富港式味道的流動店舖。他更指,希望他的作品在日後巡迴展覽的首爾站和芝加哥站中,能令外國人更認識香港文化。
時裝結合傳統文化
本地年輕時裝設計師盧聲前的展出作品最初來自一年半前與文化博物館的合作,靈感來源於粵東磁廠的廣東彩瓷,他的創意卻不止於此,反而會在新設計中充分考慮服裝的戶外實用性,如將連衣裙擺化為吊床或帳篷,融合傳統刺繡和戶外的多功能用途等。「我在服裝上延續了廣彩的佈局,周圍花紋細密,中間位置部分留白講故事。我也加入大笨象、啤啤熊等流行元素,希望轉變大家對廣彩的陳舊印象。」
他同時表示,香港資源豐富,人們多追求時裝潮流和新潮外形,有時反而會忽視本地設計師的功能性作品和設計細節,「有賴於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的支持及香港時裝節等的展示平台,年輕時裝設計師得以展示作品。香港在時裝生產配套方面沒有內地發達,較難直接找到工廠紡織多種變化的布料,時裝設計始終要落實到生產才足夠立體,但本地設計師的優勢是敏銳的時尚觸覺。」他說。
「紅白藍」系列新搞作
設計師黃炳培則運用了本地常見的紅白藍塑膠袋顏色,製作他的代表作「紅白藍」的「回到未來/紅白藍瓶子」系列,向Alessi和Alessandro Mendini致敬的同時,更將其昇華並化成讓人驚喜的設計。從開始到現在,十五年過去,他為紅白藍重新賦予意義,轉化成象徵香港精神的標誌,讓本來平平無奇的紅白藍,創造出富時代感、奢華卻實在的作品。他透露,製作一個紅白藍瓶子需時約兩星期,每件作品的物料都需要精準的計算,把物料剪裁再逐塊重疊後成為作品,可見製作一件作品是十分考驗耐性。
他認為,整個本地設計行業尚有巨大發展空間,年輕設計師應擺脫對西方設計的盲目崇拜,在日常作品中多添加具本地特色的元素,做出獨具個人特色的作品。他稱自己除創作外,將大量時間專注於教育和慈善,「年輕設計師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創作的方向和意義,而非在傳統教育中單純提升能力。」
展品與觀眾互動
場內的展品不只作單純的展覽,是次設計展更與眾不同的是可供觀眾使用,不再只是一個「眼看手勿動」的展覽。透過作品與觀眾的互動,令觀眾更能明白作品設計的意念。例如展覽內可供市民休息的木製「變形金剛屋」,其實這是設計師張智強的作品,名為Furniture home,他把多種傢具組裝而成這蝸居設計,破格詮釋壓縮的生活空間。讓觀眾坐在Furniture home休息時,更能體會到這蝸居的設計理念。
另一個矚目點,必定是場內的一個茶檔。這是設計師利志榮特別利用上釉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鑄造的茶杯的集中展示,茶檔每個周末更會在展覽館內使用茶具作品示範泡茶,觀眾可即場品茶,細味茶香。
當觀眾進入到展覽館內唯一一間房間時,會發現到房間內吊兩個大型展品,大得像恐龍般,讓人震撼萬分!這是來自於吳燕玲與藝術家黃卓建的跨界合作創意,結合傳統紡織品和創新機械科技。當觀眾接近展品時,展品上的智能布料吊燈裝置會隨即打開,更會因應人流接近而改變形態和亮度,恍如有生命的生物般,為展覽增添色彩。觀眾們可親自體驗,探索這嶄新互動的裝置魅力。